摘要: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都被国外公司控制,警惕国外资本来势汹汹! 中国互联网5-10年之路....


  • 最新分享:不加QQ聊天/QQ临时对话/强行聊天小工具

    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股权结构分析

    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都被国外公司控制,警惕国外资本来势汹汹!

    中国互联网5-10年之路:  
      NO1: 腾迅----主营:互联网增值业务 创始领袖:马化腾;
      
       市值:近400亿美金
      
       特点:互联网增值服务巨无霸---门户、游戏、即时通讯、
       
       支付等无所不做;
      
       核心: QQ-10个亿用户群体;
      
      NO2: 百度------主营:搜索 创始领袖: 李彦宏
      
       市值:近250亿美金
      
       特点;搜索巨头: 搜索、电子商务、视频等;
      
       核心:--搜索
      
      
      NO3: 阿里巴巴----主营:电子商务 创始领袖:马云
      
       市值:近100亿美金
      
       特点: B-B/ C-C/支付等;电子商务巨头;
      
       核心---电子商务;
      
      三雄鼎立,未来5-10年谁主沉浮!谁将一统天下....
      
      NO1: 阿里巴巴-----市值预计:2000亿美金
      
      NO2: 腾迅-------市值预计:1500亿美金
      
      NO3: 百度-------市值预计:1000亿美金;
      
      阿里巴巴 + 腾讯 + 百度  
      阿里巴巴: 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
      
      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理应第一;
      
      腾讯: QQ在中国具有天然垄断,无可撼动,可以入侵一切互联网
      
      模式----预计:收购: 2012年收购新浪....等等
      
      但面临国际化的难题--只能是收购
      
      百度: 搜索引擎巨大优势、品牌--独特优势

    一.阿里巴巴面临的挑战

      从2010年年初开始,阿里巴巴集团与第一大股东之前关系日趋紧张。在今年5月举行的阿里巴巴股东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蔡崇信表示“只要雅虎愿意,阿里巴巴愿意回收其所持有的阿里巴巴全部股份”。9月12日雅虎发言人表示将维持阿里巴巴39%的持股不变,那么阿里巴巴与雅虎究竟是什么样的持股情况,雅虎又占有阿里巴巴核心资产“淘宝网”、“支付宝”多少份额呢?

      雅虎与阿里巴巴具体关系:

      注释:

      1,2005年8月,雅虎以10亿美元+雅虎中国,换取了开曼群岛阿里巴巴40%的股权(只有35%的投票权)。截止2010年6月30日,股权稀释后约39%。

      2,开曼群岛的阿里巴巴(Alibaba.com Corporation)相当于中国大陆的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子公司。前者依靠后者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

      3,支付宝、淘宝等为开曼群岛的阿里巴巴(Alibaba.com Corporation)旗下100%资产。

      4,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B2B业务),由开曼群岛阿里巴巴据对控股(73.21%),马云及管理层仅直接拥有2.08%。

      5,雅虎此前持有阿里巴巴35%投票权。从2010年10月开始,持股阿里巴巴集团39.0%经济权益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35%增加至39.0%,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届时雅虎将成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东。如下图(网易科技):

      6.根据2005年协议,自2010年10月起雅虎在董事会的席位将由原来的一位增加到两位,即雅虎和阿里巴巴管理层分别可以委任两位董事,软银依旧可委任一位董事,如下图(网易科技):

      总之,2010年10月份后,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或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于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拥有的资产淘宝网及支付宝价值不菲,且仍未上市,这也是雅虎暂时不愿出售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原因之一。

    基础投资者认购情况 
    名称 投资额(亿港元) 股份数 占发售总数百分比 
    雅 虎 7.76 60,862,500 7.1% 
    AIG 2.716 21,301,500 2.5% 
    鸿海郭台铭 2.716 21,301,500 2.5% 
    九仓吴光正 2.328 18,258,500 2.1% 
    新鸿基地产郭氏 2.328 18,258,500 2.1% 
    嘉里集团郭鹤年 2.328 18,258,500 2.1% 
    思科系统 1.552 12,172,500 1.4% 
    工商银行(亚洲) 1.552 12,172,500 1.4% 

    阿里巴巴B2B董事持股情况
    董事 职位 持股数 市值(港元) 
    马云 主席 189127024 25.53亿 
    蔡崇信 创办人 76810416 10.37亿 
    卫哲 CEO 48250000 6.51亿 
    武卫 CFO 9650000 1.30亿 
    戴珊 副总裁 4600000 6200万 
    谢世煌 战略发展主管 4100000 5535万 
    彭翼捷 副总裁 2425000 3273万 
    崔仁辅 B2B董事 1400000 1890万

    阿里巴巴因为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在一没竞争,二有市场的环境下抓住机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现在在百度,eBay,Google的压逼下,以及众多行业 专业网站的迅速崛起,电子商务市场竞争激烈化了;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也急剧增长了;还有股权方面的潜在因素影响,导致阿里巴巴在表 面风光的笼罩下,已经危机四伏了。这里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当你觉得你成功的时候,就是你走向失败的开始。” -- 马云自己的话

    “近年来,国内垂直搜索网站、各行业专业网站迅速崛起,。。。可以想象,一旦那些专业站点都做大了,阿 里这样的大杂烩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 

    ”阿里巴巴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是很少的,也就是说,如果阿里巴巴真正想要实现本土控股的话,这中间依然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还面临着诸如中小企业价值链整合、四级以下城市的渗入、快速发展当中企业文化的融合以及旗下淘宝对于税务部门对网商的协管等问题,都将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

    “阿里上市后一度引领港股风骚,但近来严重缩水, 150天蒸发1500亿港元,令阿里巴巴从“新股王”沦落到“港版中石油”。表面上看,阿里股价大幅下挫是受全球股市走软的牵连,而本质则是全球投资者对阿里的商业模式和赢利前景回归理性的表现。”

    “目前,阿里在拼命做大规模,依靠新增用户维持公司营收的高增长。但如果将来有一天,用户都被分流到了专业站点,阿里的规模优势就成了无源之水。”

    "作为一家号称世界级的B2B电子商务公司,阿里2007年的产品开发费用只占营收的6.1%,而同期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却占到34.1%。显 然,阿里是一个重营销轻技术研发的公司,甚至可以说,阿里就是一个销售为主导的公司,是靠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进行人海战术来推销发展的。。。。核心技术的缺失,将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在技术研发、专业服务团队建设上没有下足功夫,只靠规模取得暂时的优势,阿里如何能够竞争过那些专业类网站?阿里的发展后劲堪忧。"

    二.身份之谜——百度是中国公司吗? 虽然,Baidu在美国上市使用了“中国的Google”这么一个概念,说真的,我知道的Baidu和Google最大的共同点也许就是他们都是美资公司。Baidu公司注册于英属开曼群岛,Baidu的创始人李彦宏持有美国绿卡,Baidu启动的资金是美国的风险投资,现在美资在Baidu中占有51%以上的份额,所以百度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美资公司。 

    根据Baidu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F-1文件,Baidu分为海外部分和在中国的部分。海外部分一家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一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他们是美资的,然后是Baidu在国内注册的子公司。注册这样的子公司大概是为了规避政府的关于外资不能进入新闻广告等领域的法规。 

    百度美国上市的历程 

    前戏:百度的发展历程 

    百度这个名字来源于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词中的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公司(Baidu.com,Inc)于2000年1月18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该群岛位于加勒比海,是一块英属殖民地,由三座岛屿组成,离美国东南方的佛罗里达州不远。开曼群岛在1978年获得了一个皇家法令,法令规定永远豁免开曼群岛的缴税义务,故而,开曼群岛完全没有税收,无论是对个人、公司还是信托行业都不征任何税。所以,它也获得了“避税天堂”的美称。为更好的实现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及满足其它需要,他们还在另一个注册公司的“天堂” – 英属维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BVI) – 注册了一个壳公司,名为Baidu Holdings Limited(百度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创始人为李彦宏(Robin Yanhong Li)和徐勇(Eric Yong Xu),前者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呆了8年,其间先后为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 Company),Infoseek等公司工作过,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后者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硕士学位后,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赴美留学,于美国德州A&M大学完成博士学位,随后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是生物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在美国10年期间,先后任职于两家著名的生物技术公司(QIAGEN,和Stratagene),负责营销工作,并且获得过杰出销售奖。 

    在注册总控股公司Baidu.com, Inc的同时,两人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简称“百度在线”)。这是一家外资公司,是百度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运营实体,主要负责向中国企业提供P4P(pay-for-performance,关键字竞价排名)服务和搜索解决方案,并向Baidu Netcom提供技术支持。由于中国法律对外资公司在华从事互联网服务业有种种限制,因此,两人随后于2001年6月5日在中国北京成立了第二个运营实体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百度网络科技公司,简称“百度网络”)。这是一家中资有限责任公司,由李彦宏和徐勇分别持股75%和25%。它获得了中国政府的网站及在线广告经营许可,专门从事网站经营及在线广告业务,我们熟知的Baidu.com及Hao123.com都隶属于它。 

    为进一步巩固在中国的地位,2005年6月,百度公司还在中国上海成立了第二个全资子公司 - Baidu China Co., Ltd.(百度中国有限公司,一般简称“百度中国”),并计划在日后由其负责华南地区的业务。 

    百度于2000年6月正式推出了其中文搜索引擎。随后,相继向搜狐,新浪,263,tom.com等知名中文网站提供全面的搜索服务,并迅速壮大起来。2001年10月,百度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服务。次年7月,推出业界首例“竞争情报系统”软件,并开始为网易提供服务。至此,三大门户都使用百度的搜索服务,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突显。接下来,公司又推出了mp3搜索,图片搜索,新闻搜索等专门化搜索服务,逐渐成为为中文搜索市场上的霸主。 

    在此次上市之前,百度已经进行过三次融资。前两次是在其成立之初的1999年和2000年,融资金额分别为12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Draper Fisher Jurvetson ePlanet Ventures[德丰杰e星风险投资] 和IDG Technology Venture Investment[IDG创业投资基金])。而第三次融资则是在2004年6月,共有8家企业参与了此次融资,其中包括了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的1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截至2004年底,百度公司的总资产为3168万美元,销售额达到了1340万美元,净收入为145万美元,自2002年以来,其年增长率高达224%。在今年的前三个月当中,百度收入就达到520万美元,全年有望突破3000万美元。 

    高潮:百度在美国NASDAQ上市 

    北京时间2005年8月5日晚11点40分,百度公司正式在美国NASDAQ挂牌上市。其主承销商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和高盛(Goldman Sachs),两者都是华尔街顶尖的投资银行。而著名的投资咨询公司Piper Jaffray也参与到了其中。 

    此次上市百度共发售404万股美国信托凭证(ADR, 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相当于一股A类普通股,约占其总股本的12.5%,计划融资额为1.091亿美元。 

    根据百度提交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共发行了3230万股股票,分为三类 – 美国信托凭证(ADR,相当与一股普通股),普通股(A股)和优先股(B股,有更大的投票权,为普通股的10倍。并可随时转换为普通股。如被股东售出,则自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发行价定为27美元。 

    上了、爽了:赢家们 

    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和劳动力一样,也是为资本的增殖服务的。由于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长足的提高,从而使资本可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大大增加,因此,技术是资本增殖的强有力的工具。虽然技术创始人对新技术的发明及技术公司的诞生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要让技术走向市场并获利,没有货币资本的注入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生产要素均需要货币购买。而货币资本的投入者,自然也就会要求对技术成果或新技术公司的股权的部分占有,在初创者与货币投资者的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后者甚至会要求绝对的控制。 

    专业技术公司由于其技术成果可被广泛的应用,因此,一旦成功,其发展的速度也将比传统的企业更为惊人。这使得对新兴科技企业的投资,有获得超常的回报成为可能。虽然对中小型科技公司的初期投资风险很大,但在健全的投资机制与产权制度双重保障及高额回报的诱惑下,各投资机构依然对其保持着很高的热情。 

    任何一家的成功的科技公司在上市时的最大赢家无疑都是先期投资者、初创人员及上市服务商,这次在美国NASDAQ上市的百度(Nasdaq: BIDU),当然也不例外。 

    1。 Draper Fisher Jurvetson ePlanet Ventures(DFJ ePlanet) 

    作为百度最大的股东,持有上市公司25.8%股权的美国风险投资商- 德丰杰“e星”投资公司 - 无疑是此次百度在美上市的最大赢家。该公司作为百度最大的投资者,虽然在百度初创阶段(2000年9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和现在的市值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我们以百度公司提供的2004年合并财务报告来说吧,截至2004年底,该公司的总资产仅约3100万美元,股东权益当然只能更少。而以上市当天的市值计,DFJePlanet拥有的股权价值则超过了10亿美元,真可谓是点石成金。并且,其作为第一大股东,还成功的完成了对百度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 董事会 – 的控制。除去五名董事中的两位独立董事丁健(亚信)和Greg Penner(格雷格.潘纳,Peninsula Capital[半岛资本],百度第三大机构股东)外,剩下的三名董事中,有两名都来自DFJ ePlanet: Asad Jamal(阿沙德.贾马尔,德丰杰e星创始人、主席兼常务董事。其亲自出马,可见对百度的重视程度。)、Jixun Foo(德丰杰e星董事)。 

    2。 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徐勇 

    在分别套现约25万股(以开盘价计,达1650万美元)和约16万股(以开盘价计,也有近千万美元)后,二者依然将各持有百度公司22.9%和7%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俩都将成为新的亿万富翁,步入华人科技新贵行列。 

    3。 承销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和高盛(Goldman Sachs) 

    这两家公司不但要收取高额的服务费(7位数以上),而且有可能获得部分股票的优先认购权(这几乎是上市服务商公认的特权)。两项收入相加,必然使二者收获颇丰。 

    4。 其它机构股东 

    伴随着股票的疯涨,包括Integrity Partners(诚实合伙投资公司,持股9.7%),Peninsula Capital(半岛资本,持股8.5%)、IDG Technology Venture Investment(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持股4.2%)、Google(上市前持股2.6%)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也将有机会获得很好的回报。 

    5。 百度公司高管其部分员工 

    公司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大都有约1%的股权,其中:CTO刘建国0.9%、CFO王湛生1%、COO朱洪波1%、副总裁梁冬0.4%。而其它员工的持股量估计在几千至几万股之间,总的来说,都有不错的回报。 

    几家欢喜几家愁:输家们 

    技术是为大众、为生产服务的,所以,作为一个科技类公司,百度的上市并谈不上谁是输家。如果真要说的话,国内的搜索技术公司和在高位持有百度股票的人,算得上是输家。前者由于百度的迅速壮大,将日益感到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从长远看,还有可能会被挤出中国搜索市场。而对于后者,一旦百度的股票大幅下跌,其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将是非常惨痛的。 

    特殊情人:Google会收购百度吗? 

    总的来说,我认为Google收购百度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战略,它或许会部分地增持百度的股权。因为: 

    1。 百度目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都模仿Google,并且从产品线来讲,还不及Google丰富和全面。因此,Google完全没有必要花钱收购一个与自己相似、却又比自己弱小的百度。而且,Google很重视自身品牌建设,如果收购百度,也不便于整合。 

    2。 虽然百度现在在中国市场处于老大地位,但Google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技术上的优势地位,依然是百度短时间内所达不到的。在Google, MSN Search, Yahoo! Search,Alexa等搜索大腕的夹击下,百度成功走向世界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些公司却会慢慢的向中国市场渗透,一点一点的蚕食百度的市场份额。像Google这样强大的对象,非常有可能在中国夺取在全球一样的霸主地位。那么,对于一个可能会败在自己手下的对手,Google收购百度又有什么意义呢? 

    3。 双方是竞争对手,但也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百度毕竟扎根中国市场多年,有比较丰富的营销和关系资源,而作为以技术见长的Google,要想更顺利的进入中国市场,与百度的合作也是非常有战略意思。而如果Google能通过增持百度股权而派驻一名成员进入董事会,则将是可行的手段之一。 

    4。 百度上市后,股票价格飞涨,收购成本非常之大。就算Google有收购百度的意愿,也不可能选择在近期下手。 

    5。 从前段时间Google聘用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组建中国团队这一事件来看,Google是打算是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Google对收购百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事后烟: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首先要说的是,此次上市的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Baidu.com, Inc(百度公司),不是在中国经营网站及在线广告的Baidu Netcom(百度网络,我们熟知的www.baidu.com就是由它负责)或经营搜索技术服务的Baidu Online(百度在线)。而前面也说了,Baidu.com,Inc和Baidu Online都是外资公司,而Baidu Netcom是在中国的有限责任公司,两者在中国在的待遇和权利是大不相同的。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2。董事会一般来说都是股份制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而在百度,李彦宏包括其它高管无一人进入董事会!这说明在百度,投资者的权力是十分大的。而Google公司的九名董事中,有三名来自Google,两名创始人都榜上有名。百度五名董事分别为:Asad Jamal、Jixun Foo,来自DFJ ePlanet[百度第一大股东],Scott Walchek(斯柯特.沃尔切克,来自Integrity Partners[正直合伙投资公司],百度第二大机构股东)、Greg Penner(格雷格.潘纳,独立董事,来自Peninsula Capital[半岛资本],百度第三大机构股东),以及亚信(AsiaInfo)的丁健(独立董事)。 

    3。 根据百度公司提供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知道,此次在美国上市发行的是仅对应A类股的ADR。因此,A、B股并未完全进入流通。并且,绝大多数的股票都接受了“锁定”(Lockup)限制,这此期间之前,股票的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很低。“锁定”限制期共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180天,后一部分为540天(即三个180天)。按规定,每180天后,允许有25%的股权可以正式进入流通。720天后,全部实现流通。界时,百度(BIDU)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可以在NASDAQ公开市场上自由交易的股票。 

    4。 鉴于美资在上市后的公司中的持股比已超过51%,其中DFJ ePlanet(美国加州)25.8%,Integrity Partners(美国加州)9.7%,Peninsula Capital(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8.5%,IDGVC(IDGVC植根于中国,但其母公司IDG来自美国麻省波士顿)4.6%,Google2.6%(上市前,美国加州)。 故而,百度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家由华人创办的、专注于在华业务的美资搜索引擎技术公司。 

    5。 DFJ在美国政府中的关系不简单。该公司的前身 – Draper投资公司 – 的创办者William H Draper将军,曾在二战后的美国政府中担任过各种高级职务,官至美国陆军次长。并且是主持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人物(马歇尔计划)。此人在美国风险投资界也颇为有名,是西海岸最初的一批风险投资专家。该机构在此次百度上市事件中必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像高盛(Goldman Sachs)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这样的华尔街顶尖大鳄会如此卖38岁的技术青年李彦宏的帐,我想除了钱的原因外,DFJ的关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呵呵。 

    6。A类股和B类股有不同的表决权,后者是前者的10倍。而B类股的限制性分配,使李彦宏(他一人持有的B股就超过了550万股),徐勇,刘建国,朱洪波,DFJ ePlanet等获得了控制公司的优势。只要他不出售其拥有的B股股权,那么,他们在百度公司将一直保持有非常高的表决权。 

    7。 为保障自己的利益,李彦宏、徐勇、刘建国等几位最大的个人股东都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来实现对自己股权的管理。 

    8。 百度公司最神秘的地方在于Baidu Online和Baidu Netcom的关系。它们由一些未公开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外界对其了解甚少。希望对百度也更深入了解的同志,可以从这里下手进行研究。 

    9。 风险投资这样的金融资本在新技术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里有它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这些投资商对科技公司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大,在中国的IDGVC就是个例子。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支配地位。

    三.从产权结构上看,腾讯不算是一家中国公司。

    在MIH及其控股股东Naspers的一盘世纪棋局上,腾讯只是一枚用于媒介整合的棋子。让我们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最近,关于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斥巨资“出海”的新闻此起彼伏,让人看得目不暇接。4月初,随着美国在线宣布竞购它旗下即时通讯领域的拓荒者、如今已经江河日下的ICQ的最终入选者名单,低调的腾讯在沉寂了多日之后再次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它的竞争对手则是俄罗斯两大互联网巨头DST(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Limited)和ProfMedia。当人们都在为腾讯捏了一把汗时,在暗战前夜的4月12日,腾讯却突然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竞购对手DST,以3亿多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其10.26%的股份,但只拿到了它约 0.51%的总投票权。国内媒体和业内专家一片叫好,正当大家异口同声的认为腾讯已经花钱摆平了DST,接下来ICQ落入这个曾经的模仿者手中已经水到渠成时,事情的发展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短短几天后的4月28日,美国在线发布财报称,其ICQ业务已被DST以1.8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腾讯则“灰头土脸”宣布竞购失败。在这将近一个月的错综复杂的博弈中,腾讯大踏步跨国扩张的步伐已经开始,但背后的故事则有待于更深层次的解读。

    真假竞购

    “腾讯竞购ICQ?不太可能吧?”曾经负责腾讯产品运营的前高管胡先生听说起这个消息时,几乎一口认定这是条假新闻。当他确定腾讯确实参与了竞购时,对此事则表达了鲜明的否定态度。“QQ和ICQ虽然都是即时通讯软件起家,但它们所做的事大不一样。这次竞购很蹊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是因为二者都是即时通讯软件或者为了洗刷之前剽窃的罪名。”

    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即时通讯软件厂商,腾讯和其他竞争对手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它依靠并不多见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并成为仅次于Google和Amazon的世界第三大网络公司。研究中国互联网史的专家林军把“腾讯奇迹”归因于它在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上很好的实践了三个基本原则:个别人物法则(the 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the 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凶猛的“企鹅”就靠着这种独特的产品推广方式,在它所至之处,大小竞争对手无不死伤惨重。它首先把产品发布出来,并通过各种渠道让它的所有用户都知道该产品。接下来,在做法上,这一新产品却不是开放给所有人,而刚开始只是开放给会员级别较高的一些个别人物,让他们体验。这种“专享”的荣耀感,会给他们以极大的满足感。而某些低级别的会员或者普通用户也会为享受到这种荣耀感,而“主动”通过缴纳费用来“升级”自己的会员级别,以满足自己“尝试”的欲望。腾讯甚至为这些高级用户设计了很多特权,让他们可以对低级别会员或普通用户在腾讯的社交网络里进行“独占”、“制裁”、“攻击”、“作弊”等不平等待遇,人为的制造矛盾和冲突,从而进一步体现“尊荣”与“普通”的区别,促使有守护“尊严”需求的用户升级。而这些享受到了荣耀感的高级别会员,会因为受到重视,进而形成很强的忠诚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这个社交网络的“附着力”。此外,这些“附着力”很强的高级别会员会以“炫耀”等各种不同的心态向低级别的会员或普通用户推介自己对这项产品的一种认知。当这种言论在你身边的各种场合频繁出现的时候,“环境威力”就会变得非常巨大,为了不被孤立以及和大家接轨,很多人会“被迫”缴纳费用也加入到高级别会员的行列。而腾讯则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级别以不断满足人们无止境的“欲望”,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纵观腾讯的产品推出史,就是一部对消费者“欲望”营销的论证史。这种以消费者“欲望”为导向的产品几乎全部大获成功,而没有利用这种推广思路的产品大部分都不瘟不火,半死不活。

    胡先生认为,基于“人性”的产品推广策略固然是腾讯成功的核心因素,但支撑整个“企鹅帝国”和它的产品推广策略的则是它很早就开始营造的三大“根基”。第一,它拥有海量用户。这是它和其他即时通讯软件MSN、雅虎通、ICQ、AIM等的共同之处。第二,在即时通讯平台的基础上,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而这则是其他即时通讯软件都没有做到的。尽管这些即时通讯软件的母公司微软、雅虎、美国在线等都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但真正基于即时通讯软件整合起来的平台要么没有,要么极不成功。第三,凭借即时通讯平台和社交网络的海量用户及流量,它建立了按级别收费的会员分级制度,实现了互联网增值服务模式。而这一点则更是独一无二。

    腾讯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它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中国网络发展史上的怪胎,它的成功几乎不具有可复制性。曾参与微软中国MSN项目的冯先生告诉笔者,在国外,即时通讯软件并不是没有想过把它当做平台去运作,而是那里的消费者并没有这种需求,在消费者的观念里,更倾向于把它定位为一种实现网络聊天和IP电话的工具,并不会在乎它是否拥有的一些庞大的社交功能。在他看来,微软MSN Space和雅虎360的失败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事实上,腾讯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模式在全世界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除了腾讯学习、借鉴的“老师”——韩国的赛我网外,尽管世界上很多公司都进行了尝试,但几乎没有成功案例。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由于西方人对于“人为的制造不平等,让大家为了争取平等而投入金钱”这种理念并不认可。而一位DST的即时通讯软件Mail.Ru Agent的用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Saulescha告诉笔者,在他们看来更难以理解的是腾讯奉行的封闭的互联网战略。它拒绝与其他公司产品实现互联互通,迫使使用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转到自己的平台上来,这对于她这样的已经习惯了同时和在Mail.ru Agent和ICQ上跟朋友交流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封闭的网络,却是腾讯营造营销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腾讯成功的必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它不太可能为此而妥协。

    在国际上,人们也一边倒地认为腾讯不是ICQ的最佳买家。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统计数据显示,ICQ当前的全球月独立访问用户为3200万人。其中,超过25%的用户来自俄罗斯。ICQ是俄罗斯当地用户规模最大的即时通讯服务。Alexa互联网流量监测数据也显示,ICQ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德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和中亚国家。而在些领域,几乎全是DST和ProfMedia的势力范围。DST是立足于俄罗斯和东欧的世界互联网投资巨头,其旗下的Mail.ru Agent拥有1200万注册用户,是仅次于ICQ后俄罗斯第二大即时通讯服务提供商。而ProfMedia则是俄罗斯最大的私人控股媒体集团,其旗下的Rambler ICQ即时通讯服务拥有500万活跃用户。这两家此前也都和ICQ的母公司美国在线有过合作,并且即时通讯业务和ICQ很早就实现了互联互通。而且从紧迫感上来说,这二者不管谁获得了ICQ,都将在市场上占据了垄断性的地位,另一家也将随之陷入困境。它们必须要进行拼死一搏。而数据显示,腾讯在欧洲、俄罗斯和中亚几乎没有任何积累,当然也不会存在压力。此外,ICQ想在营收上取得突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它也正是因为营收不足而沦落到现在的这步田地的。

    腾讯和ICQ既没有业务和市场上的交叉,也不是相同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更没有志在必得的渴望,也没有在收购后比其他已经跟ICQ竞争多年的竞购者们做的更好的理由。它为什么还要来搅这趟浑水呢?

    非常规投资

    当DST收购ICQ成功的消息传出时,也意味着腾讯以即时通讯软件进军俄罗斯市场传闻的破灭。DST网站显示,它进行企业收购的一个突出风格就是长期战略投资,它伴随企业一起成长,并在企业的成长的同时,也获得丰厚的回报。它绝对不会容忍另一家像腾讯这样的即时通讯巨头在俄罗斯市场和它争抢客户。

    腾讯一份外泄的《董事会通函》清晰地显示了腾讯的逻辑。“透过DST于俄罗斯市场的独特及领先地位,本公司相信认购事项为本公司实现及受惠于该市场增长潜力的一步。此外,认购事项让本公司与DST及其所投资各公司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并让本公司得以探寻与其进一步的业务合作。”

    “最看得见的就是游戏业务。”胡先生不假思索的说。在腾讯董事会提供的此次交易的权益披露显示,受益方除了腾讯公司外,腾讯旗下控股的以游戏为主营业务的世纪凯旋科技公司也赫然榜上有名。而DST旗下的Mail.ru则是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地区在线游戏领域的领导者。它拥有超过100部游戏,用户超过3500万人,社交网络的程序应用超过40万个。目前它和中国的巨人网络和完美时空都有着紧密的合作。“腾讯公司和Mail.ru达成合作几乎毫无争议。”胡先生表示,“通过这次入股,腾讯和DST旗下众多优质公司进行合作,都有了进一步的可能。”

    “我们一直在尝试国际化,但是我们也有自知之明。因此,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不断在高中端引入国际化人才,积极去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这个还要储备,不能着急,腾讯更多要借助本土运营商和它的合作伙伴力量,提供技术、资金、产品的支持给他们。”马化腾认为。据他介绍,腾讯在和印度公司合作时,授予MIH India在印度境内使用腾讯若干软件应用程式、内容及商标等的印度特许权,这表明了腾讯进入印度市场的形式,仅是提供程序以及相关的技术,具体的运行则交由印度本土公司执行。和DST的合作形式是否也是如此,这值得我们期待。

    但仅仅是业务层面的合作或者对俄罗斯市场的看好,这似乎都远远低估了腾讯对于DST“独特及领先地位”的判断。作为一家互联网投资巨头,DST这家神奇的公司是最近世界互联网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其本身蕴含的投资价值要大大高于业务层面合作的价值。它通过向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公司提供较高的估值以吓走其它竞争对手,抢得入股这家公司的机会。去年夏季,该公司以100亿美元的估值向Facebook投资。去年秋季,该公司向SNS游戏开发商Zynga投资3亿美元,对该网站估值达到30亿美元。正变得大红大紫的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最近也获得了DST的投资。Groupon公司CEO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表示:“最近一段时间DST颠覆了整个后期投资领域。他们擅长发现优秀的公司,并以企业家希望的方式给予幕后支持,他们不会在合作条款上锱铢必较,投资方式非常灵活。”通过对这些顶级潜力股的投资,DST和新股东腾讯预期都能从中得到非常巨大的回报。此外,除了这些国际公司以外,DST也是俄语及东欧市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主要资产包括Forticom (俄罗斯/独联体社交网Odnoklassniki.ru,波兰社交网Nasza-Klasa.pl的拥有者及运营者),VKontatke(俄语社交网),OE Investments(支付管理业务控股公司)及Mail.ru(俄国门户网站)。而这些区域性网站也都集中在社交网络、新型门户网站、在线支付和网络游戏等崭新领域,也都具有重大的投资价值和良好的成长空间。可以说,不管是DST本身,还是它旗下的公司都有着很好的现实的盈利能力和美好的前景。

    相较于业务合作,腾讯作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关联方,分享DST在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并同时探讨和DST投资的公司在合作上的可能,这应该才是它真正要做的。如果不相信DST的投资眼光,它又怎么会一掷千金,却只甘心拿到它仅 0.51%的总投票权呢?

    不过,从腾讯的国际化之路来看,这次入股却又疑点重重。腾讯此前在海外市场收购了印度领先的社交网站ibibo,与越南VinaGame合作,在韩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投入,并在波士顿建立游戏研发中心。但腾讯之前的投资金额也仅在百万美元级别,投资最多的印度市场也仅仅维持在750万美元,而且还是意向投资。而这次入股DST不但以现金支付,而且动辄3亿美金,这笔钱几乎可以购买很多家有着强劲增长潜力的公司了。

    尽管这次入股DST,不管是战略扩张还是财务投资,对于腾讯来说,都没有任何的坏处,而未来带来的积极效益似乎也可以期待。但总的来说,一下子这么痛快的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并完全押宝在别人身上,似乎并不符合保守的腾讯公司和它的管理团队的一贯风格。

    从产权结构,腾讯不算是一家中国公司,骄傲还是悲哀?

    让我们重新回到事情的开始——竞购ICQ。DST和腾讯竞购ICQ事件发生后,笔者第一时间和腾讯的一位接近核心层的高管取得了联系。对方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常识性问题,“作为妈妈,当你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自相残杀,你会怎么办?”再详细询问,对方则笑而不答。“接下来会有好戏看的,你就等着看吧。”但当收购事件完结后,这位高管则慌忙地找到,强烈要求隐去自己的姓名。在这种隐晦的话语和动作中,腾讯对此收购事件的态度已经显露无疑。

     其实,DST收购ICQ更多的是为了它下属的俄罗斯门户网站Mail.ru。因为它的即时通讯软件Mail.ru Agent和ICQ一直都是竞争对手,它们的整合将使Mail.ru Agent获得极大的用户群,并成为该领域绝对的王者。而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就出在处于风暴中心点的Mail.ru的股东构成上。DST是Mail.ru的控股股东,但南非MIH附属的俄国公司在其中掌握着30%以上的投票权,巧妙的是MIH附属的中国公司则是腾讯公司的大股东。事情至此已经非常的明了,Mail.ru企图收购竞争对手以扩大实力,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腾讯却毫无理由的插上了一杠子,而且显得信心十足。面对这现金超过15亿美金,市值超过2700亿港元的腾讯来说,Mail.ru的母公司DST总估值仅有26.35亿美金,与腾讯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这种境地下,作为继母的DST显然不希望自己凭空多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它明智的选择了和谈,接受了腾讯的数额巨大的入股协议,并马上可以利用这笔现金参与收购ICQ。既然入股DST的目的已经达到,腾讯则在并购ICQ上痛快的接受了“惨痛”的失败。

    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研究专家魏武挥旗帜鲜明的告诉笔者,“在MIH或者Naspers(非洲第一大传媒公司,MIH的控股股东)的一盘世纪棋局上,腾讯只是一枚用于媒介整合的棋子。”目标直指隐藏在二者交易背后却一言不发的MIH集团。腾讯集团对于DST的收购案,如果MIH和DST是关联公司的话,作为大股东MIH中国将丧失投票权,这样将只能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来解决这个入股问题。很显然,MIH俄国和DST有共同的财产Mail.ru,而且这也将是DST收购ICQ要纳入的核心财产。但为了让这笔交易避开股东大会可能遇到的麻烦,腾讯则刻意保证这次认购款项不会注入Mail.ru中,千方百计的使MIH中国的投票权生效。没有MIH中国的授意和支持,腾讯能做出倾向性如此明显的做法是不可想象的。

    与其说,MIH帮腾讯做了一项重要的决定,不如说这是它自己的利益。2008年一年的时间里,MIH把在俄罗斯的第三大门户网站Mail.ru的股份从32.6%提升至42.8%,与这家公司的创始公司DST相差无几。以这家南非传媒巨头为代表的国外投资公司的表现受到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抨击。他声称俄罗斯的本土互联网公司正受到国外投资公司的控制,政府要面对这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加强对媒体的掌控。而此次腾讯入股俄罗斯公司DST,则更像是MIH的一种迂回战略。腾讯这家中国公司的主要业务在于娱乐领域,政治色彩非常淡薄,而且没有媒体集团化的背景,还是一家和俄罗斯关系要好的中国公司,这都有利于缓减俄罗斯方面的紧张情绪。通过利用代理人腾讯入股DST,MIH间接实现了对DST和俄罗斯互联网的再次投资。尽管DST修改了公司章程,对于腾讯的投票权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些交易中,或明或暗的数据也暗示了一些问题。关于Mail.ru对ICQ的收购案,其实核心就是把收购ICQ的1.875亿美元资产注入Mail.ru的问题,两大股东中DST增资无可厚非,但MIH既要逃避监管,又要实现增资则面临着困难。如果MIH不增持Mail.ru,则意味着它在Mail.ru里股权的稀释。MIH的习惯是向来以不公开它的投资信息,MIH在2009年12月在Mail.ru里增持至43.2%是公开的最近消息。如果以MIH持有Mail.ru 股权42.8%的数据计算,MIH需要至少增资0.8025亿美元(此次注入Mail.ru的总资产也是ICQ的收购价值1.875亿美元乘以MIH在Mail.ru里的股权42.8%)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因此,MIH放弃了直接增持Mail.ru的计划,转而改为持有DST股份。但DST也是俄罗斯公司,同样要面临监管,它只能更进一步借助于第三方——它的另一家控股公司来自中国的腾讯。而要保证MIH的现有股权,腾讯必须付出至少2.328亿美元(0.8025亿美元乘以MIH在腾讯里的股权34.47%)。不过这次MIH的入股其实并不只是享受Mail.ru的收益,同时还会享受DST旗下其他几家市盈率更高的网站的收益,因此还会有相当的溢价。而28.9%(3亿美元减去2.328亿美元再除以2.328亿美元)的溢价并不算高。因此,腾讯为此需要付出3亿美元的代价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冠冕堂皇的公告背后的一些问题:第一、在竞购ICQ的结果尚未公布前,MIH、腾讯和DST就已经就Mail.ru收购ICQ达成了共识,并已经就收购成功的后续问题进行了安排。第二、连此前投资750万美金都斟酌再三的腾讯此次一掷千金的入股DST,其实更大程度上是服务于MIH的总体战略,甚至投资额度都是为MIH量身订制。

    至此,一个明朗的路线图已经鲜明的展示在大家面前。立足于俄罗斯和东欧市场的DST在世界互联网市场长袖善舞,主要以挖掘市场潜力股和入股这些公司获取收益。这吸引了同样是投资潜力股的MIH的注意,但迫于俄罗斯政府对于西方媒体巨头的敌意,它希望通过控股公司中现金最充足,同时也正在进行国际化投资的腾讯公司来分享DST的投资成果。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腾讯先是佯作和DST竞购ICQ,向对猎物志在必得的DST施压,达到了逼迫后者接受它战略入股的真正目的。通过入股DST,腾讯扮演了DST的股东的角色,通过杠杆效应以相对可以接受的投资撬动了DST庞大的产业群,分享巨大潜在收益的同时也获得多种合作上的便利。而MIH在其中则是更大的受益者,它不但躲开了俄罗斯在政策上的围堵,而且在腾讯杠杆操作的基础上,再一次实现了杠杆效应,以更低的投入,它不但实现了对DST及其下属公司的曲线投资,还得以在俄罗斯和东欧市场继续整合资源,赚取高额回报。有这些就够了,谁在乎是否控股呢!

    这次腾讯斥巨资出海收购,与其说它吹响了大举进军世界市场的号角,不如说是国际传媒集团的一场表演秀。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国际化事务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同时,也正成为其国外母公司全球布局的一粒不可或缺的棋子,这是中国公司的骄傲,还是悲哀呢?


    QQ Sort . c o m


    本文分享主题: 《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股权结构分析》,由QQ分类知识网编辑整理;如果您需要转载本文,留下本文链接:http://www.qqsort.com/view/52205.html; QQSort编辑部每天为您分享丰富的QQ知识,欢迎您再次光临,感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QQ空间
    »我也要分享精彩QQ知识[QQSort总群(106904361) QQ达人团(126598500)]!
    »QQSort推荐:QQ号《6310393》的迷你主页更精彩!
0
1

(提示:顶到QQ分类知识网首页,分享给更多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复制本页网址,与您QQ/MSN上的好友分享,就是您给予QQ分类知识网前进的最大动力!   »用Google翻译此网页: 查看此网页的繁体版 查看此网页的英文版
现在有1人对'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股权结构分析'发表评论 >>查看本文章所有评论
您的姓名: * 可选项,留空即为匿名发表
评论内容:
剩余字数:  * 按 Ctrl + Enter 直接发送.
            »»点此进入协作更新此资料
QQSort温馨提示:评论只需提交一次,请耐心等候审核,方可显示.
相关资料推荐
精彩QQ知识分享
新手上路
个性小工具
QQ安全
QQ最新资讯
网友点击排行榜
QQ分类网网友推荐
合作伙伴: 百度 腾讯QQ 360搜索 商录 QQ新闻 小金子目录 QQ官方下载 手机QQ QQ空间  更多»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知识分享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QQSort工具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页
QQSort 2023部分新建群号: QQSort总群(106904361) QQ达人团(126598500)
声明:本站为我们QQ爱好者共同分享知识的平台,非腾讯QQ官方网站.
2004-2023 QQ分类知识网 - 最新QQ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