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分享:
没空间密码怎么进别人的QQ空间 18招超强绝密QQ技巧京东方投产6年亏损5年背后的故事
巨额折旧考验京东方新线 高管称明年迎拐点
2月25日的北京,久违的阳光驱走了连日的阴霾。
站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地的临时指挥部三楼平台上,目光所及是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52个足球场的工厂,记者手中的相机必须使用广角镜头才勉强将这座在建的厂房完整拍下。这里,就是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方8.5代线项目。
“这条生产线预计在今年10月份能够实现量产,明年京东方的业绩将迎来历史拐点。”对于眼前的这个在建项目,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对记者袒露出自己的信心。
多年来,不经济切割一直影响着公司的毛利水平,而这一切,将在公司的6代线与8.5代线投产后得到解决。可与此同时,公司新生产线开通后的折旧计提将从另一个方面形成业绩上的压力。
已经亏损数年并为了新生产线“烧钱”数百亿的京东方,这次真的能够凤凰涅 吗?
投产6年亏损5年
1月29日,就在京东方6代线投产的喜讯传出不久,公司发布业绩修正公告,预计公司2010年全年亏损将从先前的13亿元陡增至21亿元。而这已经是京东方投产5代线后,6年间发布的第5次主业亏损公告了。
京东方的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改制后公司开始经营CRT配套电子零件及其产品,属于我国较早生产显示设备的企业之一。
进入新世纪,随着平面显示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2003年9月,京东方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至2005年5月生产线正式量产。
在此前的1994年至2004年,也就是京东方成立至5代线量产前的10年间,公司的净利润增长虽然波动幅度较大,但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公司业绩从未亏损过。
谁曾想,5代线量产后的2005年成为了京东方业绩的重要拐点。从这一年起,一家连续10年都没有过亏损纪录的国有企业,在众人的期许下经历了长达5年的亏损。
2005年,京东方由2004年的净利润2亿元变为巨亏15.87亿元,而到了2006年,这一亏损额扩大至17.7亿元。连续两年的业绩亏损,京东方不得不戴上*ST的帽子,如果再亏损下去,公司就有被摘牌的危险了。
就在京东方垂死挣扎的时候,机会来了。2007年,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这一年,国际市场的面板价格大幅上涨,包括诸多中国台湾企业在内的面板生产厂家纷纷盈利。赶上好年景的京东方也终于开始了,在年底算账的时候,公司在这一年的净利润竟然达到了6.9亿元。
可是好景不长,公司的业绩在2008年再次大幅亏损8.07亿元。也就是这一年,京东方的第二条生产线,4.5代线在成都高新区开工建设。
转眼挨到了2009年,这个时候的京东方可谓三喜临门,不但前期投资的4.5代线正式量产,公司也在同年加大马力开工建设了第三条和第四条生产线,既合肥的第6代TFT-LCD生产线,以及北京的8.5代线。
可是,这一系列投资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扭转,到年底结算的时候,公司的营业利润巨亏了13.05亿元。这意味着,公司有可能再次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为了免于一劫,公司在此期间收到了来自于各地政府的多项补贴,最终,在财务报表上通过高达12.23亿元的营业外收支净额,最终在净利润上呈现出了4968万元正值,成功实现了“盈利”。
到了2010年,在4.5代线和5代线投产数年后,京东方位于合肥的6代线正式投产,此时,京东方梦想了多年的丰富生产线计划即将迎来功德圆满的时候。黎明前的夜总是最黑暗的,这一年公司的亏损额将达到创纪录的21亿元。
生产了6年的液晶面板,竟然只盈利了一年,还是基于外围市场的好转。
对于公司经营上的尴尬,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行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其中机关:“在京东方投产5代线之前,那个时候的液晶面板价格尚处于高位,可是当京东方进来之后,液晶面板的价格就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而按照这位业内人士的看法,这其中不排除国外的强势企业操纵市场价格以此对京东方进行打压的可能性。
先机!还是先机!
对于京东方长期亏损的原因所在,市场分析人士将核心问题集中在了公司的产品上。虽然液晶面板的价格涨跌直接影响着生产企业的毛利水平,但是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制造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盈利空间,以及在面板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下的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分析京东方投产5代线后长达5年的亏损,著名TFT-LCD市场研究机构WitsView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方作为一个液晶面板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的原因不外乎量产的时间、产品组合、成本竞争力及客户结构等市场因素。”
在这家独立研究机构的眼中,“生产线的量产时间”这个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盈利的第一要素,恰恰在这一点上,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国内多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都输在了起跑线上。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方的首条生产线5代线量产时间为2005年二季度,而来自于WitsView的资料显示,与同类型企业相比,京东方5代线的投产时间要远远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其中,台湾友达光电的首条5代线量产时间为2003年二季度,而韩国LG与三星的5代线更是早在2002年二季度就实现了量产。可是那个时候的京东方,还忙于对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相关资产的收购,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现代出售液晶显示相关资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营亏损,无力偿还巨额负债。而等到京东方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收入囊中的时候,韩国LG和三星的5代线已经快完成设备折旧了。
一般来说,一条面板生产线的折旧期为7年,这就意味着京东方在2005年投产的5代线要等到2012年才能完成折旧。那么,仅在成本的比拼上,京东方的5代线至少落后韩国同行5年以上,即使是中国台湾的友达光电,也落后2-4年。
由于种种原因,京东方所建的各条生产线投产日期均远远晚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竞争对手折旧完成可以轻装上阵的时候,京东方却不得不在每年的营业收入中扣除巨额的折旧费用。眼下来看,虽然新投产的生产线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但在海外竞争对手的打压下,生产成本的相对高企仍然使得公司在价格波动面前异常敏感。
对于设备折旧在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中的重要意义,WitsView指出:“生产企业的折旧会被计算在生产面板的总成本中,对成本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当面板市场价格低于总成本时,意味着面板厂的获利将受到侵蚀,反观如果折旧年限已到的公司,它们对于市场价格波动的承受力将更强。”
面对公司始终跟不上潮流的问题,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能是寄希望于日后了:“公司的6代线与8.5代线的折旧期同样是7年时间,计算方式采用直线法计算,即按预计的使用年限平均分摊固定资产价格的方法。”
8.5代线
盈利预期成谜
2010年10月,开工建设了1年零6个月的京东方合肥6代线实现量产,与此同时,公司开工建设的第四条生产线北京8.5代线也预计于2011年10月量产。
与京东方早年投资建设5代线与4.5代线时的壮志豪情相比,如惊之鸟的投资者在得知公司又将投产新一代生产线的“利好消息”时,选择了大举减仓公司股票。
数据显示,在2010年二季度,时任京东方的第二大股东,曾经减持紫金矿业(8.19,-0.17,-2.03%)而转投京东方的柯希平开始大举减持公司股票,至2010年末,柯希平已经从京东方的第二大股东位置下降到第八,一年时间柯希平就减持了2.95亿股。
而柯希平的出走绝非个例。
更有甚者,刘益谦旗下的上海诺达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2009年末与柯希平并列京东方的第二大股东位置,持股数量均为7亿股,一年之后,京东方前十大股东名录中已经找不到上海诺达圣的身影。数据显示,十大股东中持股数量最少的西南证券持股数量为2.45亿股,也就是说在那一年的时间当中,刘益谦至少减持了京东方4.55亿股,减持比例至少在65%以上。
2月25日,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柯希平仍然是公司的股东,但是刘益谦应该已经都走了。
在京东方的6代线即将量产,以及公司的8.5代线2011年也将量产的微妙时刻,曾经的大股东选择了离开令人深思。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新生产线投产后将要发生巨额折旧费用,以及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成本差距,也是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京东方的6代线与8.5代线投产后用7年时间折旧来算,6代线折旧完成需要到2017年,8.5代线折旧完成需要到2018年。
而京东方的竞争对手们或许不用等那么久。
来自于WitsView的资料显示,韩国LG的6代线投产于2004年三季度,已经于2008年末完成了折旧;日本夏普的6代线投产于2004年的一季度,也已经于2009年初完成了折旧;中国台湾友达光电的8.5代线投产于2009年二季度,将于2014年二季度完成折旧;三星的8.5代线投产于2008年三季度,将于2013年三季度完成折旧。
很明显,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生产厂家,6代线部分已经完成折旧,即使是一些小型公司也将于2014年前完成折旧,以至于8.5代线,多半公司都将在未来的三年间完成折旧。
对此,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新生产线在建成后确实将面临巨大的折旧计提,但是公司的营业收入也会随着新生产线的投产而大幅提高。在6代线与8.5代线相继量产之后,此前依靠一条5代线切割数十种尺寸液晶面板的情况将彻底改变,未来的京东方在生产线丰富后将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面板生产,由此也将带来毛利率水平的相应提高。”
对于被各方关注度极高并被誉为业绩拐点的京东方8.5代线,WitsView在报告中并不抱信心:“京东方的8.5代线即使是如期于今年底量产,可相比于日韩的时间差距仍旧达到4-5年,因此在技术的成熟度及成本的竞争力上有极大的差距,实际营运状况仍须由大环境而定。”
在WitsView看来,京东方的8.5代线更重要的意义,并非盈利,而是在于中国在液晶面板制造产业发展上的一个象征,技术自主,供给自主。
Q&A
Q=华夏理财
A=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宇
Q:公司多年前开始从事显示面板生产,这其中绝大部分年份是亏损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难以盈利?公司在投资生产线前,是否预料到在发展初期将面临难以盈利的困境?
A:2005到2006年的亏损,主要是受行业周期和产线初期爬坡等因素的影响,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行业周期等因素影响。
至于难以盈利的原因,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在该领域要取得一定的话语权,就要有适度的产业规模。液晶显示产业规模效应十分明显,没有适度规模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目前,我们仍然处于生产线的投入期和建设期,一条8.5代线在建,此前的4.5代线和6代线也才刚刚满产运营,一条5代线还承担着产品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的重任。整体来看,京东方在业内规模尚小,目前在全球排名仅为第八,产品线不够丰富,应对市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Q:在企业亏损或是盈利被抵消的诸多原因里,设备计提折旧是不是也是主因之一?
A:液晶显示行业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折旧比较突出。目前,日韩企业5代线的折旧基本完成,6代线还在折旧中,全球建设最早的8.5代线也才量产不到两年,刚刚开始折旧。京东方5代线的折旧为7年,每年约12亿,预计在2012年上半年就可以完成。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折旧影响都是必然要承担的。然而,对经济效益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要生产经济效能好的产品。
Q:如果同类企业的6代线已经完成折旧,而京东方的6代线折旧刚刚开始,这个情况将会对公司所产6代线产品产生哪些压力?
A:按计划,公司的6代线将于2011年5月实现满产,预计年内可生产液晶面板超过1000万片。只要把自己的生产线效率提升做好,把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做好,推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产品成本优势就会有所体现。
Q:公司在8代线项目投产后,如果再遇到公司多条生产线将在2011年起开始集中折旧的情况,未来京东方的盈利预期如何,是否会重复公司投产5线后企业盈利难的情况?
A: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及液晶行业形势并不乐观,公司尚处于产业投入期,仍然属于同行业竞争中的追赶者,我们的确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基于此,京东方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规模,以京东方原有的一条5代线为例,如果要兼顾从手机数码到电视等各个领域的所有客户,这样的产品结构和利润结构使得公司很难实现盈利。而京东方四条生产线的达产将使得京东方有了布局调整的空间,产品线也将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不同细分市场的波动风险也相应得到减小,这也正是京东方近几年加大规模布局的重点所在。
其次是要优化技术和管理,目前,京东方各条生产线的建设速度和良品率爬升已经处于业内一流水平。京东方5代线、成都4.5代线、合肥6代线的良品率均保持在92%-95%之间,单日最高综合良品率达到97%以上。
最后是完善上下游的供应链,在这方面,京东方有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稳固的战略配套厂商关系,目前我们已经吸引了供应玻璃的美国康宁公司、供应偏光片的韩国LG化学等上游厂商到我们的8.5代线厂区就近配套投资。
面板巨人京东方生死时刻的战略路线图
迄今为止,京东方尚未在沿着液晶面板高世代线一路跋涉的征途上划出一条完整的弧线,居高不下的亏损和日益吃紧的资金链条,像梦魇一般盘桓在京东方上空,挥之不去。沉浮交替的面板巨人京东方,再次行走到关键时刻。
眼看着竞争对手上广电与面板鼻祖夏普的结盟阵线逐渐成熟,京东方终于坐不住了——2008年9月12日,国内最大的面板生产厂商京东方,宣布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等三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筹建国内首条第六代液晶生产线。
紧随其后的坏消息不得不让业界重新审视京东方的这一举措,10月29日,京东方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筹建首个六代线并没有使京东方摆脱亏损的命运。其财报显示,京东方在2008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近4亿元,同比下滑195%,亏损程度创京东方之最。
记者了解到,在上马六代线之前,京东方资金已面临被动局面。六代线的整体投资有175亿元之巨——除60亿元注册资本金由合肥市政府解决外,其他部分须由两方共同通过资本市场、战略投资者引入及银团提供贷款解决。且京东方在成都的4.5代线项目先前的估价业已证实偏低,总投资预计将达到34.1亿元,较原计划增加9.77%。
京东方孤注一掷地选择上马六代线,随即便传出巨亏消息。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京东方是否会为此付出代价?“面板三国”整合未竟,京东方的战略路线图又是什么?
4亿元巨亏从何而来
4亿元巨亏使得京东方被推上风口浪尖。坊间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压之下,出口生意权重高达70%的京东方日子自然不好过,但4亿元的亏损依然让大多数熟悉TFT液晶面板产业的人士大跌眼镜。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1年,作为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京东方将拥有诸多专利的韩国现代STN-LCD业务一举收归帐下。2003年,京东方再举收购大旗,将韩国现代TFT-LCD纳入自己营中,并由此成为国内惟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FT面板企业。“在此后的7年时间内,业界的追捧使得京东方此时的巨额亏损更加刺眼。”一位熟悉京东方的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京东方执行董事兼总裁陈炎顺对4亿元的亏损毫不避讳。他表示,TFT面板行业从今年7月份开始遭遇史上最寒冷的冬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消费信用体系已经基本被摧毁,使TFT面板需求大幅回落,行业本身的利润急转直下也是造成京东方亏损的重要原因。此外,汇率的变化也给京东方资金链带来莫大压力。”他总结说。
京东方目前主营的五代线主要用来生产19英寸宽屏LCD显示屏。而19英寸宽屏显示屏价格大幅跳水。记者了解到,7月份19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是125美元/块,到9月底即跌破70美元大关,截至10月底,该型号的面板价格已跌至60美元/块:短短4个月时间内价格急速下滑超过50%,创下历史新低。
陈炎顺透露,60美元基本就是19英寸LCD显示屏的材料成本价,而京东方此时正面临“卖一块赔一块”的尴尬局面,“这造成京东方在第三季度,特别是9月份产生较大亏损”。
记者获悉,京东方生产LCD显示面板所使用的原材料,有60%依赖进口,其大多数生意都是采用以日元进口材料、以美元卖出的模式。9月份,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日元汇率在短短十几天内升值30%。而日元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无疑让京东方五代线运营循环更是雪上加霜。
记者了解到,含三星、奇美、友达等在内的大多数面板生产厂商9月份纷纷亮出赤字财报。
三板斧积极过冬
紧缩成本是大多数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做法,但下滑严重的京东方却选择了逆市而动。今年年初,京东方与成都市政府合作建成了4.5代线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小型笔记本式电脑以及其他便携式设备的显示屏。
“我们没有消极应对。”从9月份开始,京东方管理层开始商定危机下的应对之策,在经营策略方面,从之前奉行的“满销促满产”转换到“确保现金流”层面来。
陈炎顺口中的“满销促满产”是指要扩大销售力度,进而拉动京东方把所有的产能优势都发挥出来。“但目前来看,实现满销已经不太可能,在市场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如果一味追逐满销,有可能让企业处境更加艰难。于是我们考虑采用更切合实际情况的‘确保现金流’策略。你知道,冬天到来的时候,谁的现金流最多、谁的衣服最厚,谁就能挨过这个冬天,就会有新的发展机会。”
记者多方了解到,从9月份开始,京东方实施了库存新政,将产品、原材料的库存周期压缩到10天之内。而在此之前,这个周期最长可达两个月。缩短库存周期对于改善资金流起到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同时,京东方锐意改革还表现在内部资源投资削减、放缓——所有占用现金流的投入全部往后退一步,或者被直接削减掉。
对京东方勒紧腰带的过冬新政,各方看法不一。坊间有看法认为,一方面在紧缩支出,另一方面却花费175亿元上马六代线建设,京东方一省一废让人颇为费解。
对此,陈炎顺认为,确保现金流并非要束缚手脚。从外部策略讲,我们提出了化行业低谷为企业成长机会的经营策略。另外,促成我们选择此时上马六代线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 TFT面板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小;另一方面,我们认为TFT面板企业的基本经济规模为3500万片,京东方距此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行业内不乏有不和谐的声音。熟悉LCD面板行业的马先生认为,京东方175亿元豪赌六代线,将加速资金链恶化的步伐。
面板巨人京东方,缘何在亏损重压之下选择烧钱呢?
陈炎顺告诉记者:“首先,京东方六代线投资是在大环境下与政府密切合作进行的,合肥市政府投资90亿元,剩下80多亿元是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做的银团贷款,整个项目丝毫不会动用京东方目前的资本资源。不仅如此,京东方投入的技术、经验、研发实力等服务,还会获取合肥市政府8000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就是说,六代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京东方带来了更加充裕的现金流,可以加大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即便是银团投资的80多亿元的资金,京东方合肥项目公司的偿还期限也长达10~12年。我们有足够长的周期还贷。”
“从去年4月份到今年7月份之间,京东方大概储备了将近30亿元的现金。这或许还不够多,但一定比同行的情况好。”陈炎顺说。
“面板三国”分道扬镳
从2006年底就开始传出的“面板三国”——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合并传言不攻自破,三家国内LCD面板生产商正式回到各自的航道之内。
记者了解到,2006年12月,在原信息产业部主导,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的推动下,一度陷入经营困境的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三家宣布,将各自旗下的5代线剥离出来,合并成立合资公司统一运营。据称,重组的新公司名称暂定为中国光电显示总公司,三方拟注入各方拥有的TFT-LCD业务(包括TFT-LCD大尺寸面板及上下游的资产和现金)。新公司将成为各方TFT-LCD业务的统一平台,以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继续扩大产能,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整合进展并未如想象中那样顺利。2007年初,上广电与京东方在争夺新公司话语权方面互不相让,一度矛盾激烈;随后又有消息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简称CEC)有意介入三大液晶显示器面板厂商的重组方案。由此,相关的合并谈判进程也是一再推迟,直至搁浅。
马先生认为,时过境迁,TFT-LCD面板生产厂商已经开始从投入期步入产出期,已经不再需要抱团过冬。记者了解到,上广电正在谋求与面板鼻祖夏普合作7.5代线事宜,而龙腾光电也于4月份完成借壳上市。至此,三家合并失败后,新的国内面板行业格局初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炎顺坦言,关于三方合并,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实质进展,最大的原因是“目前的行业趋势和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表示:“目前,京东方的竞合姿态是不排除合作,但不放弃自主发展的整体战略。我们近期投入的4.5代线和六代线,一方面是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进行积极产业布局的举措。”
目前,京东方已经在北京、成都、合肥等区域拥有生产线。“北京的五代线基地依然是京东方主营业务,地处西南的4.5代线是京东方小尺寸TFT屏幕的战略重点,位于华东的合肥与上海比邻,将成为我们的战略储备。另外,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布局华南,也不排除建设更高世代线的可能。”
调查会客厅
访谈嘉宾: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 陈炎顺
关于中国制造 我们讲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大国需要有制造大国的评判标准吧?一块显示屏幕占到整个电视机成本的80%以上,但这80%却全部依赖进口,这说明在如此关键的领域内,咱们充其量算是组装大国,或者说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制造阶段。
关于企业规模 我们的规模至今为止大概是1400万片左右,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只有一条5代线,这远不够基本经济规模的要求。五代线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高世代线的挤压,我们没有电视机面板,产品线的不完整导致客户不完整。我认为TFT面板生产企业的基本经济规模要达到3500万片。
关于面板行业 国家一定需要这个产业,这是一个战略性产业。2007年,全国液晶屏的需求量,如果折换成19英寸来算,大概是2.5亿片。但我国实际产出量不足2300万片,自己供给的尚不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一成。32英寸以上的LCD电视,去年国内的生产量为5000万台,我们的内销量为1000万台,但这里面的电视机屏幕没有一块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全部依赖进口。
欢迎您访问QQ分类网本文分享主题: 《京东方投产6年亏损5年背后的故事》,由QQ分类知识网编辑整理;如果您需要转载本文,留下本文链接:http://www.qqsort.com/view/51995.html; QQSort编辑部每天为您分享丰富的QQ知识,欢迎您再次光临,感谢您的支持!
»我也要分享精彩QQ知识[QQSort总群(106904361) QQ达人团(126598500)]!